日立空调维修中心在全国各省、市、区、县、均设售后维修网点,只需您一个电话,我们就近为安排师傅上门为您处理故障

热线:400-869-7890

产品中心

首页>>新闻中心>>行业资讯

香港日立空调维修_称霸一时的日系家电,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的?(上)-日立空调南通维修

当前栏目:行业资讯/时间:2022-11-29 15:59:50来源:www.hitachikongtiao.com点击:155

11月22日,日本家电品牌松下召开投资者说明会,提出加强海外业务的新战略。

社长品田正弘表示,到2023年,日本内销占比有望降至35%-40%,目前占比超过50%。在众多海外市场中, 将重点放在了中国、印度和欧洲,并计划“将中国市场的比重提高到接近20%的水平”。

作为最早一批进入中国的日系家电品牌,松下在中国市场耕耘多年,也曾辉煌一时。但据奥维云网最新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松下空调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不足0.3%,完全处于边缘地位。

与松下一起,东芝、三菱、日立、夏普、索尼等日系品牌在中国市场受挫。

曾几何时,日系家电品牌是品质的保证和消费者的最爱,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但时过境迁,日系品牌留给国人的印象只有销量的下滑、一家家公司的出售和撤退,以及口碑上的诸多争议。

曾经独霸一时的日系家电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日系品牌的没落和本土品牌的崛起,给市场灌输了哪些道理?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或许需要认真回顾一下日系家电品牌在中国的兴衰史。

(图自)

辉煌二十年:科技是最强护城河

日系家电品牌与中国市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元年1978年。

1978年10月,时年78岁的松下幸之助前往大阪工厂迎接中国代表团访日。这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国高级代表首次应邀访日。

据日本媒体当年报道,中国代表参观了松下工厂的电视机、传真机、录像机等产品的生产线。日本企业现代化的生产流程和严格的质量检测体系给中方留下了深刻印象。据悉,中国代表给松下幸之助留下了一句话:

“松下先生对中国的现代化有帮助吗?”

按照当时的政治气候,松下幸之助非常清楚,中国代表团的这番表态,为松下打开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大门。次年,松下幸之助访华香港日立空调维修,与政府签订“技术合作一号”协议,为上海灯泡厂提供黑白显像管设备,正式拉开了双方合作的序幕。

80年代后期,松下电器在北京成立了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投资规模达248亿日元。该公司是那个时代最大的中日合资企业,松下也成为第一个在中国建厂的外国家电品牌。生产线全面建成后,松下彩电、空调等产品迅速风靡全国,成为第一代爆款日系家电。

在老大哥松下的带动下,日立、东芝、三菱、夏普等日系品牌蜂拥而至,在中国家电市场刮起了一股凌厉的日系风。

日立早在1965年就登陆香港,与中国内地市场接触多,对政策变化反应最快。几乎在松下与中国政府签署合作协议的同时,日立宣布成立中国出口办事处和北京办事处,并于1981年成立福建日立彩电有限公司,听起来全面进军中国市场的号角。

不久之后,日立的深圳彩显器件厂和上海空调服务中心相继成立,彩电、空调等产品开始占领各大商场。

1990年代,东芝正式在中国建立彩电生产线,松下和日立迎来了重头戏。

当时,东芝是日本科技行业的标杆,也是最大的半导体公司。它生产了日本第一台晶体管电视、第一台冰箱和第一台DVD机,技术实力相当雄厚。进入中国市场后,东芝也将目光投向了彩电、空调和冰箱等热门品类。

同样主攻彩电赛道的还有夏普,其产品线高度垂直。当时,夏普是日本本土电视机销量榜的头号“钉子户”,一度霸占冠军宝座长达17年之久。80年代也恰逢国民收入上升和国家放宽对进口彩电的限制。彩电需求全面爆发,为日系品牌的成长提供了契机。

与当时苦苦挣扎的长虹等本土品牌相比,日系品牌最大的优势在于两个字——科技。

早在1955年,索尼的前身东京通信工业公司就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采用半导体技术的收音机。在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的推动下,日本家电企业意识到半导体技术对家电生产的重要性,并致力于研发。

以彩电行业为例。鼎盛时期,日本企业拥有全球90%的彩电技术专利,对彩色显像管等核心零部件几乎形成垄断。索尼研发的“”显像管曾称霸全球市场40多年,直到2008年左右,液晶技术才开始普及。

此外,在中国设立分公司和生产线,实现生产本土化后,日系品牌的运输和人工成本大幅降低,这也为它们提供了降价空间。

统计数据显示,日本黑白电视机的平均价格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一直在下降,直到最终被彩色电视机所取代。成为新主流的CRT彩电平均价格在80年代末期也加速下滑。进入中国市场后,这种性价比优势也得到了延续。

(图片来自国泰君安证券)

日系家电品牌进入中国时,中国家电行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各项技术还不成熟。比如彩电最重要的部件——彩色显像管,都需要从国外进口。昂贵的进口零部件和缺乏经验的生产线推高了国产彩电的价格。相反香港日立空调维修,掌握核心技术和成熟生产线的日本品牌,无论是品质还是性价比,都让国人印象深刻。

松下幸之助曾说,企业的责任是“让大众需要的东西像自来水一样便宜”。借助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和超高的销量,日系家电品牌有效摊薄了生产经营成本,惠及消费。

根据国泰君安证券的历史数据,1990年至2000年的十年间,日系品牌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均达到历史高峰。在此期间,大量本土中小品牌面临淘汰,美的、长虹、海尔等大品牌也在竞争中落伍。日本品牌很难买到。

其中,截至2000年,国内冰箱市场集中度达到64.34%,洗衣机市场集中度为58%,彩电、空调等品类的CR4也处于较高水平——当然,排名靠前的都是日本产品,无一例外。牌。

但是,市场上没有永远的赢家,这个规律对任何行业都非常适用。从70年代后期进入中国算起,日系家电品牌称霸中国市场二十余年,终于到了改朝换代的地步。

而和之前的很多案例一样,王朝被推翻,内疾和外患缺一不可。

下滑根源:质量下滑、战略失误、对手努力

新世纪之初,虽然日系家电的霸主地位有所削弱,但仍有一批忠实的拥趸。松下、夏普等品牌要全面走下坡路,还要从内忧外患的多重重击说起。

1.质量和服务整体下滑

第一个挑战来自于用户的不满,矛头直指日系家电品牌的两大核心卖点——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

进入中国初期,日系家电品牌大多采用直销模式。研发团队基本集中在日本,中国产线只负责组装、销售等下游环节。然而,随着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国民电器需求激增,家电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总部话语权过多的管理模式,国内生产线反应速度滞后,运营成本太高不再适用。

唯一的解决办法是产线本地化:不仅是一线装配工人,技术人员也全面本地化,将部分售后和质检工作交给第三方团队,减少运营成本和资产负担。但涉及战略层面的决策,仍需总部作出指示。

但这样一来,总部与分公司之间的差异开始加剧,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无法完全由总部掌控,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轨道。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国内消费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互联网的逐渐普及提供了发声渠道,针对各家电品牌的质量投诉增多。

公开资料显示,松下从2000年到2015年因质量问题召回了97万台食品加工机和1万多台电视机,其中一款空气净化器因参数和功能与实际情况不符而被列入央视质量黑名单。列表。就连2011年发布的Let's Note系列笔记本电脑也因电池充电问题起火,全球召回近200万台。

靠质量取胜的日系家电品牌,也因多次大规模召回而名声扫地,对其品牌形象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而时至今日,日系家电品牌的售后服务质量并没有明显提升。翻翻各种社交平台,可以发现很多差评。

2017年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松下的售后服务为什么这么好?”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受访者“或多或少”表示,松下的售后服务“可以直接放弃”。刚买三个月的无绳吸尘器电池报废,但售后客服说不能换零件,只能换整机。此外,关于空调、冰箱等大家电售后服务、维修服务的投诉也层出不穷。

(图片来自知乎)

2、转型计划屡受挫折

更尴尬的是,面对份额下滑、品质质疑等挑战,日系家电品牌并没有选择迎难而上,而是转身开辟新业务、新市场。但过早放弃家电核心地位,错误押注核电、半导体等新业务,不仅彻底放弃了在中国市场的地位,也直接动摇了自身根基。

东芝在2006年收购西屋电气后正式进入核电行业,三菱和日立也参与了对家电企业的竞购。此次收购的最终交易价格高达54亿美元,是当时西屋电气估值溢价的近三倍。

东芝向核电行业转型是应日本政府的号召。然而,2011年的福岛核泄漏事件直接让整个行业陷入低谷。高价收购的西屋电气在随后几年的负债率一路飙升。东芝自身也在2016年爆发了19亿美元的财务造假丑闻,这场转型可以说是还没开始就已经夭折了。

同样,还有做手机的夏普,做半导体和等离子的松下等等。转型成功的只有押宝消费电子行业的索尼。

值得一提的是,质量和售后服务的持续下滑,与日系家电品牌后期对第三方代工厂的重用有很大关系。据日媒报道,由于家电业务线不断收缩,日立早在2010年就探索了将海外白色家电业务外包的想法,而本土产线则专注于生产电梯等工业产品。

由于性能不佳,应减少成本控制和生产线及售后服务的投资;因为质量不稳定、售后服务差,家电销量不断下滑……日系品牌就这样走到了死胡同,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悬而未决的死循环。

转型失败后,更严重的金融危机开始袭来。2013年,松下重组业务线,出售核心资产:等离子电视工厂直接宣布关闭,出售中国电视业务,将重心转向整车、零部件等B2B领域。日立将重心调整到工业领域,专注于电梯业务。此后,日系家电品牌再无佳绩,颓势不可逆转。

3、竞争对手快速崛起

这时,彻底碾压日系品牌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挑战也出现了——外部竞争对手的崛起。

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进出口贸易呈爆发式增长。三星、LG等韩国家电,以及以西门子、飞利浦、惠而浦为代表的欧美品牌,在上世纪末21世纪初纷纷来到中国。市场。21世纪头十年,日系品牌日渐式微,韩系、欧美系家电品牌在此期间短暂占据主导地位。

西门子以冰箱、洗衣机、厨电三件套抢占高端市场,惠而浦则带来了家用净水器、滚筒洗衣机等新品。与日系品牌的薄利多销相比,韩系、欧美系品牌将火力集中在高端市场。这一策略也顺应了中国国民经济腾飞、家电消费升级的时代潮流,一时打败了日系品牌。

旧主退位,自然会有新王。这是商业世界不变的规律。日系、韩系、欧美品牌都曾有过辉煌的时刻,但都没有再续霸业。

日韩欧美等外资品牌退位后,本土品牌当然是时候接盘了。

本土品牌崛起:技术、资金、产线全面升级

当日系品牌全面进入中国,本土品牌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我们可以看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动态:1980年,明珠公司刚刚生产出第一台金属台扇,这就是未来中国家电霸主美的的前身;同期的长虹刚刚完成国有转商。现代化改造直到1986年才建成第一条生产线...

1981年6月出版的一篇《中国金融》杂志记载了一组数据:1980年全年,中国只有2000多家家电厂,全年共生产电扇725万台,和 13,000 个 空调 和 49,000 个冰箱。空调,冰箱的产能连日本品牌的零头都没有。

日立空调上海维修电话_日立空调南通维修_香港日立空调维修

毫无疑问,此时的中国本土品牌不具备与日本品牌抗衡的实力。阻碍中国家电业早期发展的绊脚石,一个是资金,一个是技术——而这些缺陷恰恰是日系家电品牌的优势所在。

在此背景下,本土品牌没想到奇迹出现,一度实现弯道超车。最终的超越有赖于数十年的积累和对时代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

1、引进先进技术,积累生产经验

脚踏实地积累技术和生产经验,才是本土品牌最正确的决定。80年代日系家电企业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时,本土品牌也乘机与前者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其先进技术和生产线。

例如,美的从东芝引进空调压缩机技术,格兰仕在这家日本制造商的帮助下建立了第一条微波炉生产线;长虹抱住松下大腿,成立联合实验室。松下在那里采购了一批14英寸彩电生产设备。

不可否认,日本品牌对中国品牌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80年代这段时间的合作,为本土家电企业的研发生产奠定了基础,对日后的发展意义重大。

(图片来自国泰君安证券)

2、集聚各类资源,增强资本实力

新世纪伊始,本土品牌迎来了关键的改革窗口期。首先是前所未有的并购浪潮。

2004年,格力电器完成对格力集团旗下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格力鑫源电子有限公司、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格力小家电有限公司四家子公司的收购;也是在2004年,美的先是收购了华菱,随后又收购了荣事达美泰合资公司50.5%的股权,全面拓展空调和冰箱业务线;次年,海信收购了容声旗下的科龙,也接手了作者的技术和研发团队……

那个时期有很多这样的并购。通过不拘一格、巩固自身实力,美的、格力、海信、长虹等一批本土品牌顺势而为,逐步取代日韩品牌成为中国家电市场的统治者。

3、品牌定位及生产线升级

待一切条件成熟后,生产线、品牌理念、产品设计的升级将水到渠成。

众所周知,制造业正在掀起一场数字化、智能化革命,从采购、生产、物流到售后各个环节全面升级。但不要忘记,美的、海尔等家电企业率先使用了数字化生产线和供应链。

早在2012年,美的就宣布建设自动化工厂,从国外采购了大量包括机械臂在内的自动化设备。2015年美的30周年庆典上,时任美的空调事业部总裁的吴文新表示,美的未来5年将投资50亿元,持续升级生产线,实现全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

“无论是产品升级还是管理升级,都必须通过自动化来完成”,吴文新这样描述自动化对于美的的战略意义。当年,美的空调业务营收同比增长近40%至700亿元,员工人数从5万人锐减至2.6万人。到2018年,该业务线的员工人数下降到2万人左右,业绩持续上升。

生产线升级的同时,还有品牌定位。格力“好空调格力造”深入身心,海尔则给自己贴上“中国制造”的闪亮标签。通过品牌升级和产品的快速更新,本土品牌逐渐消灭了原本属于日系品牌的入门级市场和欧美品牌的高端市场。

根据中金公司的历史数据,截至2012年,日系品牌在彩电、洗衣机、空调、冰箱零售市场的占比分别仅为23%、20%、12%和4%。王座。而是合力占据空调半壁江山的格力、美的,成为冰箱行业霸主的海尔,以及在彩电市场挺进的TCL、长虹等本土品牌。 .

没有赢家或输家,中国本土品牌近年来通过收购日本家电品牌的中国业务开始收获胜利果实。

东芝是卖得最彻底的日系家电品牌,连一个都没有。

2016年,东芝80.1%的白色家电业务以527亿日元的价格出售给了美的。后者还获得了东芝40年的品牌授权和5000多项专利,以及遍布全球的生产线和线下代理商。次年,东芝在中国的电视业务独立卖给了海信,最引以为豪的PC业务卖给了夏普,基本彻底退出了中国市场。

2016年,另一老将夏普被鸿海以3888亿日元收购,经营权和所有权易手。至此,要么缩水、卖给中资企业,要么彻底退出中国市场的日系家电品牌,似乎已经彻底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

但是,商业社会永远不缺乏竞争,任何商人都不会放过肉眼可见的利润。虽然中国家电市场早已成为一片红海,但与日本相比,潜力依然十足。

蛰伏多年的日系品牌,或许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一个可以让他们重回巅峰的新机会。

未来格局:日系品牌能否东山再起?

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松下正在谋划东山再起,而众多日系品牌也一直没有完全放弃对中国市场的布局。

其中,文章开头提到的松下与中国市场的渊源最深,也是最舍不得这块大肥肉的。

2019年12月,松下签约在浙江嘉兴建厂。此前不久,松下刚刚传出要出售苏州工厂的消息。斥巨资建设新工厂,无疑是松下回应外界质疑、稳定股东和消费者情绪的最佳方式。这也再次表明,松下不会轻易放弃中国市场。

不过,随着这次的卷土重来,松下的策略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再主打传统大家电,而是主攻近年火爆的小家电赛道。

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专注于小家电业务的发展。其中,增长最快的电饭煲品牌一度挤进中国市场销量TOP 5榜单,为松下打出了久违的翻身仗。

与依然保持着纯正日本血统的松下相比,早已卖给鸿海的夏普虽易主,但日本品牌的烙印并未消除。在中国市场收复失地这件事上,夏普还瞄准了一个更火的插座——智能家居。

夏普今年4月发布了高端家电业务发展战略,宣布全面进军智能家居行业。根据规划,夏普的目标是到2024年将智能家电在日本的销量占比提升至70%,海外市场销量占比提升至50%以上。它还专注于中国大陆和美国等几个市场。.

在中国市场,夏普早在2019年就提出了“8K+AIoT”战略,打造智能物联网。目前,夏普智能物联网系统已覆盖电视、手机、洗衣机、冰箱、空调等330余款产品,产品矩阵不容小觑。日前,夏普还与深圳安立通智能建立全面合作,授权后者代理夏普智能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及其他服务。

然而,这些尝试成功了吗?

没有人敢保证未来会发生什么。但现在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时间来到2022年,本土品牌为龙头、日系品牌为陪衬的格局不会改变。

以核心类空调为例。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前10名均为本土品牌,占比超过90%。其中,前三巨头格力、美的、海尔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霸主地位牢不可破。

日系品牌中,硬核玩家松下线下市场份额仅为0.27%,线上份额仅为0.57%,远未达到巅峰时期。除了松下,只有立足于高端市场的大金和日立在首战中还保留着实力。后者在精装市场份额空调同比增长2.7%,为日本高端品牌挽回了最后一丝面子。

(图片来自奥维云网)

此外,被日系品牌视为翻身希望的高端家电、小家电、智能家居等赛道,也挤满了中国本土品牌。在这波转型趋势中,步履蹒跚的日本品牌再次错失良机。先发制人的机会。

在智能家居领域,在夏普提出“8K+AIoT”战略的同一年,美的就已经提出了“三年连接1亿台设备”的目标,推出了业界首款全链路智能触控。家电近场通信技术应用。, 打开智能窗帘、空调、扫地机器人和电视等众多智能家居设备。

在高端市场,中怡康数据显示,海尔旗下的卡萨帝和格力轮番占据高端空调销量榜首,将三菱、大金等日系品牌远远甩在后面。截至去年年底,中国本土品牌在价值15000元以上的超高端橱柜空调市场中占据了80%以上的份额。日本品牌仅剩不到20%的市场份额,不得不与韩国和美国品牌竞争。

虽然我们无法预测日系品牌的未来,但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证明,他们的时代真的已经过去了。

卷土重来并不容易。

没落的启示:不要自满和盲目自大

进入中国40多年,日系品牌一路走来有过辉煌,也有过跌落谷底,如今正试图触底反弹。其发展历程令人唏嘘,但更值得警惕。从日系品牌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来看,不了解用户需求、对市场变化反应迟缓、创新能力逐渐丧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无论是上述售后服务的漏洞,还是以往大规模召回中极其糟糕的危机公关,都暴露出日系家电品牌的嚣张气焰,导致商家关系不断恶化。和消费者。

2008年和2010年,东芝洗衣机和洗干一体机多次被大规模召回,其中2005年以来生产的机型超过30款,涉及量超过58万台。不过,在这几起事件中,在中国大陆市场销售的产品并没有立即召回。

东芝方面解释称,涉事洗衣机型号并未在中国大陆销售,但随后遭到媒体和消费者的质疑。

2010年底,东芝在日本召回了14000台存在质量缺陷的笔记本电脑,同样忽略了中国市场。这一次,东芝没有逃过消费者的法眼:官网信息显示,被召回的笔记本电脑在中国大陆市场和日本市场同步上市,所售产品的产品参数和外观设计完全一致。

而这一次东芝给出了答案:并未接到中国大陆地区消费者的投诉,因此并未启动召回程序。类似的情况在三洋召回洗碗机、洗衣机等产品中屡屡上演。

无论未来如何弥补,东芝、松下等日系家电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形象已经跌至谷底,消费者也很难重拾信任。

至于创新能力不足、反应速度滞后,则在转型不及时、迷信传统大家电错过小家电、智能家居进入时机等一系列操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市场的新统治者,本土品牌与日系品牌在创新能力、时代潮流捕捉能力、用户需求洞察能力等方面如出一辙。

张瑞敏在2007年指出,海尔要成为世界第一,其主要竞争对手只有自己。

“我们要走和惠而浦、松下完全不同的路,只有走和他们不同的路,也就是创新的路,我们才能追上这些竞争对手。”

海尔是全球首家推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家电企业。其平台实现了用户个性化需求与流水线生产相结合,生产效率提升60%。并且该系统于2012年推出,早于松下、夏普、日立等品牌计划转型。

在售后服务和销售渠道方面,本土品牌过去吃了不少苦头,但他们从未放弃与用户的沟通,磕磕绊绊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以美的为例,仅空调售后服务体系在过去二十年就完成了多次大规模改革。从最初由东软提供服务,到大规模建设线下网点,再到总部-分中心-网点三级售后体系及一系列线上辅助系统的上线,已成为用户申请售后服务更加方便,企业经营效率也得到提升。得到提升。

以史为鉴,明得失。日系品牌没落带来的教训,自然值得本土品牌关注。

写在最后

去年10月,拥有30年历史的东芝大连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停产清算。东芝在公告中表示,大连工厂的医疗设备等业务也被出售,所有生产线在9月底陆续关闭。

东芝不是第一个,相信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彻底退出中国市场的日本品牌。松下等对中国市场仍有野心的品牌也在积极自救。但更多的品牌只能苦苦支撑,做垂死挣扎。

不管怎样,日系家电品牌的没落已经成为事实,再难重振雄风。但日系品牌从崛起到衰落的过程,为行业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其他同行借鉴或警示。

今天,本土品牌依然牢牢占据中国家电市场的主导地位,但也有日系品牌的前车之鉴,不可掉以轻心。只有始终保持创新能力,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同时紧跟用户需求,本土品牌才能拥有真正美好的未来。

本公司是空调、中央空调、家电维修售后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企业。 专业中央空调维修,大金、约克、麦克维尔、日立中央空调维修 , 全国各地都有分部。 客服联系方式:400-869-7890

文章标签: 香港日立空调维修 日立空调南通维修 日立空调上海维修电话
网站首页| 公司简介| 服务项目| 服务案例|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新月网络
Copyright © 2020-2021 售后服务热线400-869-7890,日立空调维修中心自成立以来紧紧围绕"专业化"的服务标准,以"我用心,你放心"的服务精神促进企业发展壮大,为用户提供日立空调维修,风管机清洗,加氟,移机拆装等售后服务。 服务区域: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苏州、西安、天津、南京、郑州、长沙、沈阳、青抄岛、宁波、东莞、无锡、舟山、九江、龙岩、佛山、福州、哈尔滨、济南、温州、长春、石家庄、常州、泉州、南宁、贵阳、南昌、南通、金华、徐州、太原、嘉兴、烟台、惠州、保定、台州、中山、绍兴、银川、柳州、绵阳、乌鲁木齐、潍坊百、镇江、扬州、桂林、唐山、三亚、湖州、大庆、宜昌、呼和浩特、廊坊、洛阳、大连、清远、衢州、盘锦、厦门、合肥、盐城、临沂、江门、汕头